[COMB2014]晚期乳腺癌靶向治疗进展与推荐——佟仲生教授访谈

作者:  佟仲生   日期:2014/8/21 16:23:54  浏览量:28893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第二届乳腺癌个体化治疗大会”于2014年8月1~3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佟仲生教授在会上就晚期乳腺癌临床研究的主要进展进行了回顾。《肿瘤瞭望》于会后主要就晚期乳腺癌靶向治疗等相关问题采访了佟教授,以下文字根据采访内容整理。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佟仲生教授访谈

  晚期乳腺癌靶向治疗进展

  国内外晚期乳腺癌的研究进展较多,特别是在靶向治疗领域。一些药物对晚期乳腺癌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也给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帕妥珠单抗

  晚期乳腺癌25%~30%的患者HER-2过表达,该领域中的新药,如帕妥珠单抗、TDM-1等的问世,给这类患者带来很大获益。在晚期乳腺癌HER-2过表达的一线治疗中,三药联合(帕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紫杉醇)是最佳选择,但费用较高,另外帕妥珠单抗和TDM-1在国内都未上市。

  如果曲妥珠单抗治疗后进展,二线治疗选择较多,可以继续使用曲妥珠单抗+其他化疗方案;也可使用拉帕替尼+希罗达,或者曲妥珠单抗+拉帕替尼。但目前已有共识即TDM-1地位高于拉帕替尼。

  TDM-1

  对于晚期乳腺癌HER-2过表达、一线治疗后进展的患者,单药TDM-1治疗与标准的拉帕替尼+希罗达相比,有一定优势。2014年版的NCCN指南中,TDM-1的位置明显高于拉帕替尼。这类药物在国内还没有问世,但很快会有临床研究,将推动乳腺癌治疗的发展。

  依维莫司

  依维莫司作为mTOR抑制剂。它在AI抑制剂治疗后失败的晚期乳腺癌的二线治疗中,联合依西美坦比单用依西美坦相比有一定的优势。

  血管内皮抑制素与贝伐单抗

  血管内皮抑制素为我国自主研发的血管内皮抑制药物,尽管与贝伐单抗结构完全不同,但均与VEGFR相关。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已被纳入NCCN中文版指南中,但在乳腺癌中的疗效尚无前瞻性研究加以验证。尽管对该药的临床应用尚存争议。在条件允许时,有必要开展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化疗药的随机对照研究,其临床结果将更具说服力。

  贝伐单抗

  今年ASCO会议中报道了贝伐单抗+依西美坦与贝伐单抗+紫杉醇维持治疗的研究,尽管结果为阴性,但与化疗药物相比,依西美坦的不良反应更少。由于两组中均使用贝伐单抗,这项研究不能说明贝伐单抗在晚期乳腺癌中的治疗优势,但是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选的方法。

  其他新药

  正在开发的新药物包括艾瑞布林和正在进行II-III期临床试验的CDK4/6抑制剂等。这些药物让乳腺癌的治疗选择性更高、更多,相信最终将给患者带来更多的获益。

  合理新辅助化疗方案

  如会议主题所言,当前的治疗应更加重视个体化。在乳腺癌患者就诊时就应该明确其病理类型,同时根据病理类型了解分子分型及患者临床个体情况,给予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最佳的治疗方案即依据不同的病理及分子分型选择不同的化疗药物。一般公认的还是紫杉类、蒽环类为主的化疗,同时也必须参考不同的亚型来具体实施。

  例如HER-2过表达的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必须考虑以抗HER-2为主的靶向药物联合化疗药物。目前新的一些结果显示: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紫杉类的药物对这类患者的新辅助化疗效果明确。

  再如对于病变发展比较慢、单纯的腋下淋巴结转移特别是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也有一定的适合空间。国内学者正在开展这面的探索性研究。

版面编辑:张楠  责任编辑:吉晓蓉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乳腺癌晚期靶向治疗新辅助化疗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