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鬼知道我们经历了什么!”——癌症患者常见心理及应对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6/12/22 14:15:49  浏览量:21385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癌症无论是对于患者本身还是其家人来说都是致命性的灾难,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何毅 唐丽丽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编者按:
 
  癌症无论是对于患者本身还是其家人来说都是致命性的灾难,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如何正确认识癌症患者的心理历程、常见心理疾病并做出合理的应对是每一位肿瘤临床工作者应该谨慎对待的问题。在武汉举办的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第二届肿瘤姑息治疗与人文关怀关怀分会(CAHPC)第二届学术年会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康复科主治医师何毅就这一议题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癌症患者所面临的道德偏见
 
  对于癌症,我国还存在一些道德偏见,如很多人还把患癌症视为由于做了坏事所致,并由此引发出“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的感慨与愤恨;还有些人认为癌症具有“传染性”,由此产生较强的羞耻感。若此时再告知患者存在精神心理问题,则患者会面临“双重耻感”,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癌症患者及其家属寻求心理支持与照料。
 
  癌症是一种生存威胁
 
  当我们谈及癌症时,往往会加上一句“等同于死亡的灾难性威胁!”,其实更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人们似乎有种自然保护机制,即通常我们会认为死亡离我们很远,那是别人的事,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正如弗洛伊德所说“自身的死亡是不可能想象的到的,每当我们试图这么做时,都会意识到事实上自己仍处于旁观者姿态”。这种生存保护机制其实是我们长期进化的结果,举例来说在反复强调吸烟致癌的情况下,仍会继续抽烟,因为这种保护机制会让其认为“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我不会是倒霉的那一个!”。可是当癌症真正降临时,这种进化取得的完美保护机制则面临最大的危机,其核心信念将受到摧毁,受到严重的生存威胁,引发一系列的精神心理问题。
 
  当获悉癌症诊断后最开始是困惑且思绪混乱,通常也会感觉麻木,有时则是情绪极度紊乱。从认知观点来看,那是因为有关自我、世界和未来的核心信念都受到挑战的结果。最初患者难以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但在诊断后的几个星期或几个月,患者会开始思考有关癌症的三个问题:
 
  1、威胁有多大?
 
  2、我可以为此做些什么?
 
  3、预后情况怎么样?
 
  癌症患者的应对方式
 
  针对上述三个问题,Greer指出癌症患者常见的5种应对类型:
 
  战斗型(fighting spirit):将癌症视为挑战,对结果持正面态度,积极寻求疾病相关信息,但绝不过度;以及尽量让自己回归正常的生活。
 
  逃避否认型(avoidance or denial):否认癌症的冲击,将诊断造成的威胁降至最低,并且设想预后良好,但有时会耽误治疗的时效性。
 
  宿命论(fatalism):癌症的诊断代表着较不重要的威胁,持消极接受的态度,缺乏治疗癌症的积极策略。
 
  无助与无望型(helplessness and hopelessness):患者被癌症的巨大威胁彻底击溃,将诊断看成重大的生存威胁、失落或挫败,认为情况无法控制,并揣测最差的负面结局,呈现放弃的状态。
 
  焦虑专注型(anxious preoccupation):最显著的表现为终日的焦虑,大部分时间都在担心疾病复发,对于身体上任何轻微的症状均认定为疾病进展或复发的迹象,惶惶不可终日,过度地搜寻癌症的相关信息,反复询问以确保心安。
 
  癌症患者的心理过程
 
  癌症患者心理过程最经典的描述为库伯勒.罗斯所描述的5个步骤,包括震惊与否认(即不能接受事实,如上述,是一种保护机制)、愤怒期(由于感到不公平而产生的情绪反应)、讨价还价期(纠结于治疗效果、生存期等)、抑郁期(哀伤、悲恸等)、接受期(随着认识过程的加深,逐渐接纳)。一些患者之后还会进入创伤后成长期,即对于创伤性的事件积极的应对。
 
  综上,肿瘤临床工作人员应认识到上述癌症患者常见的文化背景、生存威胁、应对方式以及心理过程,有助于理解患者的情绪、行为反应,建立深入的医患关系。
 
  专家简介
  何毅
 
  北京大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业博士,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康复科主治医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委员,北京抗癌协会肿瘤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Oncology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审稿人。

版面编辑:赵丽丽  责任编辑:唐蕊蕾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癌症

分享到: 更多